不能读取jquery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市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总结》的通知(沪教考院中招〔2006〕10号) 2007-05-17 15:16:15

沪教考院中招〔200610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市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区(县)、三线单位中招办:

2006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已顺利结束,现将《2006年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县)、三线单位中招办认真对照市教委、市教育考试院今年的招生文件,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做好本地区的中招工作总结及调查研究,以进一步在市、区(县)两级管理的体制下,积极探索以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进工作,深化改革,促进本市高中阶段教育健康发展。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二00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附件:

2006年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上海市教委《关于2006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588号)和市教委批转我院《关于2006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0614号)等文件精神,2006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在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部门和各招生单位支持配合下,市、区(县)、三线单位中招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有关招生文件要求,切实从考生利益出发,坚持四个“有利于”的改革方向,精心组织、认真操作、平稳顺利地完成了今年各项中招中考任务,全市共有11.7万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录取率为98%,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录取率之比为59:41,达到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

一、招生录取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本市升学报考人数为12万人,比去年减少3.1万多人。经市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推荐入学、区推优生考试录取、提前招生、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等,6.9万名考生升入普通高中(其中市区重点高中3.5万人),4.8万名考生升入中职校。

(一)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市教委下达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计划数为145933人(高中74306人、中职校71627人),比实际报考人数多30001人,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执行计划情况如下表:

学校类别

招生计划数

实际录取数

完成率

普通高中

70964

68957

97.17%

综合高中

3342

3438

102.87%

中专

35827

29749

83.04%

职校

22036

11459

52%

技校

6856

3292

48.02%

全市总计

145933

116895

80.10%

(二)各批次录取情况

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各批次录取人数如下:

1、市、区(县)“推优生”免试录取4050人;

其中:高中录取3924人,

中职校录取126人。

2、提前类学校录取7026人;

其中:高中零志愿录取2630人,

中等学校艺术类录取2712人,

航空服务类学校录取1684人。

3、自主招生学校录取2019人;

其中:高中录取322名,

中职校录取1697名。

4、统一录取和征求志愿录取103800人;

其中:高中录取62081人,

综合高中录取3438人,

中职校录取38281人。

二、今年中招工作回顾

今年本市继续稳步推进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思路清晰,成效明显。具体举措为:

1、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确保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近年来,本市合理调控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比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比例连续三年控制在6040左右,各类教育资源得到协调发展。今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本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中招改革的指导意见,本市从中招政策的制定、升学咨询的引导和招生录取的具体落实上都为中职校招生大开“绿色通

道”。开展中职校招生专题研讨会,出台中职校专业奖励政策、两次组织举办全市中职校大型招生现场咨询活动,加大升学指导、中职宣传力度等,为考生准确了解中职校的发展优势、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提供翔实信息,为考生志愿填报和正确定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认真贯彻普职比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精神,严格执行两个“严控”的要求,即严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严控普通高中招生最低投档控制线,使今年的普职比达到5941,比预定的中职比例提高了一个百分点,确保了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平稳发展。

2、实行语文学科网上评卷,提升中考现代化管理水平

2006年本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学科实行网上集中统一评卷,其目的是提升中考评卷手段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统一本市各区(县)之间“学业考试”成绩评定标准,客观把握和全面提高本市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统一本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录取标准,促进中招工作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

在市教委领导的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深入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市教育考试院有关责任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相互支持配合,同心协力,经过拟定方案、落实经费、选定基地、调试设备、模拟训练、选聘教师、扫描切割、网上评卷、信息处理、安全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及时处理问题和协调矛盾,确保了今年本市语文学科网上统一评卷工作按时按质、平稳顺利地完成。

3、增加学业考试总分值,提高升学选拔的区分度

今年,本市“语、数、外、理、化”统一学业考试满分值由去年的480分提高到600分,但试卷题量和难易程度不变,考试时间不变。实践证明,今年的文化成绩总分值增加,增大了考试成绩的区分度,大大减少同分现象,缓解了招生录取中的矛盾。

4、扩大推优免试入学比例,推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

今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推优生”免试入学的比例由去年的20%增加到今年的30%,国家级重点中职校“推优生”免试入学的比例由去年的5%增加到今年的10%。按各区(县)和初中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把推优生名额均衡下达到各所初中学校,极大地推进了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并维护了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导向。

5、实行“零志愿”招生差额投档,加大综合评定的录取权重

今年本市参加“零志愿”提前招生的学校共有47所,采取1:1.2的差额投档。在招生过程中,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机结合,注重考生在初中阶段全面发展的综合情况,招生学校根据事先公布的“零志愿”择优录取办法进行招生,加大了综合素质评定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6、试行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权限

今年,本市有26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3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经过市统一学业考试,按照事先公示的招生办法和程序,共有2019名学生被录取,其中高中录取322名,中职校录取1697名。今年的试点更好发挥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使考生自主选择学校,学校自主择优选拔具有个性特长学生的招生改革得以真正体现。

7、加大招生宣传途径,营造“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氛围

为保证中招中考改革重大举措的顺利实施,使全市12万考生和家长掌握各项招生政策、规定、要求和办法,市、区(县)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采取多种方法,开辟多种途径,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工具做好中招宣传。主要措施如下:

1)充分发挥网络和媒体作用,实时做好政策宣传解释

为尽早使考生和家长知晓中招政策,去年底,市教委发布了《2006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就改革要点全方位地在媒体上进行了宣传。实施意见公布后,我院将考生家长关心的问题按照报名办法、报名条件、志愿填报、

学业考试、录取工作及招生咨询这六大板块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在我院主办的“上海招考热线”上发布,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按照16个公示项目的要求,实时将有关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办法、录取结果等进行公示,充分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氛围,也减轻了各级信访部门的工作压力。

2)发挥中招热线优势,加强与考生家长的互动交流

上海教育电视台、168教育声讯台是我院多年来进行各项招生宣传的合作伙伴,根据今年中招中考政策,我院和区(县)招办精心编写了招生咨询条目817条,考生和家长共有933531人次拨打,共计1884475分钟。直接在168声讯台接听咨询电话8次,考生家长累计接听、收听14586分钟。区(县)招办也继续加强与168声讯台的合作,

共编写了550条咨询条目,并利用晚上和休息日等黄金时段,热情耐心地为考生家长答疑解惑。教育电视台招生栏目组也在中招中考的过程中,进行了及时报导和宣传,社会反响良好。

3)精心编撰中招专题刊物,有效进行升学指导

为更好地对考生家长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升学指导,使广大考生能从容应对人生的第一次升学考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目标,我们在去年对《中学生报中招周刊》进行改版的基础上,从去年出版的18期报纸增加到今年的22期,并同步在我院网站“报刊导读”栏目发表,使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相关招考政策、招生录取过程等信息,有更大的知情权。

我院编写的《2006年中招升学指导》从改革的背景、各项政策、命题思路和报考

资料等方面给了考生权威、准确的指导,并对有关招生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

业设置、社会要求和推荐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在考生家长和招生学校沟通方面搭起了桥梁。

三、对明年工作的思考

为保证本市中招改革工作的平稳顺利、健康发展,在对今年中招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明年的中招工作提出几点设想:

(一)稳定不变的政策

1、招生录取率、普职比保持不变

近几年招生计划的编制根据生源变化情况、社会需求和教育资源的配备情况在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基本保持稳定,录取率、普职比也已经保持几年稳定,社会反响良好。建议明年招生录取率和普职比的目标仍保持不变。

2、报名条件不变

从历年报名情况统计,本市中考报名条件设置较为合理。因此,从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来说,明年的中考报名条件不变,并早公示,早宣传,以利于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及支持。

3、考试科目不变

明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分值、计分方式、难易度等均保持不变,有利于保持初中教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4、招生批次和招生原则基本不变

经过近几年的招生改革,目前本市各类学校的招生批次和类别有:市“推优生”免试录取、区(县)“推优生”考试录取、提前录取(包括高中零志愿、中职校艺术类和航空服务类)、自主招生、统一录取和征求录取6个类别和批次。在各批次录取中,市“推优生”为参照综合素质评价免试择优录取;零志愿为11.2差额投档录取;艺术类、航空服务类按专业和文化考试成绩进行录取;自主招生是按公示办法招收有个性特长的学生;统一录取和征求录取是按照考生的录取总分和志愿顺序依次投档,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目前操作平稳,考生和社会有一定的认同度。

5、市“推优生”推荐比例不变

近年来,本市根据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推荐和招收市优秀初中毕业生的改革,得到了学校、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推优生”免试入学的比例由去年的20%增加到今年的30%,国家级重点中职校“推优生”免试入学的比例由去年的5%增加到今年的10%,极大地推进了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但不可否认,随着推优生比例的增大,一些负面问题也开始显现,如:推荐生的资格认定和推荐程序是否真正做到了民主公开;有些初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采取推良不推优的做法等。拟设想明年维持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收30%的“推优生”比例,进一步做好推荐学生跟踪反馈制度,使本市推优工作健康平稳发展。

(二)有待完善改进的问题

1、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第,增强招生录取的操作性

    今年,为促进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表四项要素(学生成绩、品德行为、个性特长和综合实践能力)共有87个等第栏目,有些学生仅仅是在初中低年级某项学科考试未达到“良好”而失去了推优或录取的资格,衡量标准难以把握。同时,太多的指标项目,也给招生录取工作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拟建议将四项要素分别进行概括性评价,即每项要素设置一个总的等第项目,有利于更多学有潜力的学生能进入推优的行列,也有利于招生部门的具体操作。

2、调整体育学科入门等第,妥善解决残疾考生报考权

今年文件规定,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收“推优生”和“零志愿”考生,其体育学科成绩等第须达到“良好”及以上。但对于身体残疾和体育免修的学生由于其成绩相当于“合格”,不但失去了推优生资格,也失去了报考“零志愿”的机会,考生家长及有关部门反映较大,也不符合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有关政策,建议明年调整体育学科入门等第标准,同意体育学科免修的考生和“合格”的考生报考“零志愿”学校。

3、完善非户籍人员子女报考办法,提高报名资格审核时效性

今年,本市外地在沪大型企业工作人员子女的升学报考资格审核批准时间较晚,给报名工作和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大型企业要求报考人数超过

规定报考人数指标(800人),故而要求增加指标,审核批准时间较长。建议明年进一

步完善这些人员的子女报考办法和条件,而不是仅仅从数量上对其限制,以保证全市报名工作顺利、及时完成。同时,在审核引进人才《上海市居住证》人员子女的报考资格上,也发现一些学历水平等并未达到条件的人员也持有该证,各区(县)招办从证件上却看不出破绽,也无法通过有效渠道查验。拟建议市人事局在相关网站上设置查询栏目,使各区(县)中招部门在审核时能通过输入居住证编号查验其真伪。

(三)进一步改革举措

1、建立中考网上报名系统,加快信息采集电子化进程

为不断提高中招工作信息化水平,深入贯彻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计划编制原则,必须非常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考生的人数及相关信息。原来由区(县)分别组织报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报名库,然后进行全市报名信息汇总的方法,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本市中考网上报名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工作可行性的研讨和论证在进行中,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等也在筹划中,拟设想在2007年开展中招网上报名工作,以更好推动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2、增加网上评卷学科,统一成绩评定标准

今年,语文学科首次网上集中统一评卷取得成功,对推进中考其他学科全面实行网上评卷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统一本市各区(县)之间“学业考试”成绩评定标准,进而逐步统一本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录取标准,拟设想在2007年增加外语学科网上集中评卷,2008年增加数学学科网上集中评卷,2009年其他学科全部实行网上集中评卷。

3、增加自主招生比例,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权利

今年,本市部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行自主招生工作,使考生自主选择学校,学校自主择优选拔学生的招生改革真正体现,引起了社会和考生的极大关注。各招生学校在市、区教育行政和招生部门的指导下,操作过程公开、招生程序规范,顺利完成了今年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选拔权,拟设想在2007年,将所有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国家级重点中职校列入自主招生范围,同时将2006年试行学校的自主招生计划由5%增加到10%。新列进学校的自主招生计划暂定为5%

4、贯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行“名额分配”的招生方法

为更好贯彻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政策导向,减轻初中过度择校现象,使初中教育均衡化发展,2007年,拟试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10%左右招生计划按比例平均分配到初中学校,根据考生的志愿和学业考试等情况,择优录取的招生方法,以后再根据实际操作情况逐年增加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