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二)
2020-10-28 10:16:43
曹魏初期,中正官由朝廷任命,他们在考察品评本地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加上九品正中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中正品评和吏部授官的体系,两者各自独立,相互制衡,能够防止走后门、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发生。因此,刚开始,九品中正制的确做到了曹操所提倡的不拘贵贱,唯才是举,赢得了时人的好评。
但是,随着王朝的没落,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到东晋末年,九品中正制为门阀世族所操纵。他们世代为宦,占据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也控制了各级中正官。在门阀势力的重压下,九品中正制走上了歧路:品评人物的标准不再是德和才,而是门第的高低和个人的关系。这样,品评出来的人物自然不可能是治国贤才。可是,由于品评出来的人可以得到官职,而取得上品的人更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和许多优遇、特权。因此,许多士人为争得高品位不择手段,多方钻营,公然贿赂,甚至伪造家谱,依附阀阅。这种寡廉鲜耻的世风严重腐蚀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必然导致徇私枉法、吏治败坏的严重后果。于是,南北朝以后,便对这种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