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在线 >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寻访红色华政 传承家国使命 ——我院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支部书记月会

2020-10-13 10:19:33

9月29日下午,我院赴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进行“历史就在身边,使命来自传承”主题参观活动,开展“现场”支部书记月会。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玉祥,副院长周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汪成辉,支部书记及部分中层干部齐赴华政,共同追寻历史脚步,回顾共产党人的初心之路。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并在交谊楼前一同参加学习活动。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当时的华东政法学院。华政在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一步一景、一砖一瓦都在无声诉说着一段段往事。大家跟随金牌讲解员顾老师的脚步,细致了解华政校园承载的一个个“四史”故事。

参观的第一站是陈毅同志在上海的第一宿营地:交谊楼。1949年5月26日凌晨,陈毅同志进入上海,在前往交谊楼的路上,陈毅同志看到解放军指战员一排排地睡在马路上,根据战役总前委的命令,全军不得进入民宅,集体露宿街头。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第二站是孙中山先生演讲处和长宁校区主教学楼韬奋楼。韬奋楼为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生邹韬奋而命名。1913年,孙中山先生在学校四十号楼发表演讲。他疾呼:“既有知识,必当授人”,强调知识分子须用所学教育人民,服务国家。在孙先生的期许下,一大批爱国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征程,包括邹韬奋先生。邹先生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投身新闻出版,毕生用文字唤醒民众。1944年,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第三站是国际法系的东风楼。1985年,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华东政法大学率先建立国际法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国际法学术研究和教学机构之一。在时任系主任曹建明教授以及朱榄叶、陈治东等前辈教授们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凝聚力工程,培养出了一位又一位杰出的法学学者。时至今日,国际法系的凝聚力工程已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典案例,东风楼也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史上的重要刻度。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金砖国家法律论坛纪念碑。2015年,华东政法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论坛以“加强法律合作,打造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金砖五国的驻华使节以及法律界人士两百多人出席。在长宁校区矗立起这座纪念碑见证着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孙中山先生的振臂一呼,到邹韬奋先生唤醒国人的千钧笔力,到人民解放军风餐露宿、秋毫无犯的爱民之心,到改革开放东风下基层党建的创新之举,再到新时代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担当。一路走来,大家边走、边听、边学,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四史”的认识理解,坚定了信念初心,肩负起共产党员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