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苑钩沉 国子监
2020-09-28 10:17:50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是古代的大学。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朝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
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学生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十年(1422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国子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祭酒原意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隋唐以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的校长。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