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古代读书人的晋升之途
2020-07-28 10:15:51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必须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深入了解现代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源头——科举,从历史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考试,对考生正确地对待考试也是大有裨益的。
“科举”一词中的“科”是指科目,“举”是选拔的意思,“科举”即是分科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科举一般是指进士科,它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停废。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科举能在中国历史上沿用1300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唐宋时期,考生报考之后,需要参加州县主持的解送考试,录取者有资格到京城参加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省试。唐代通过省试的考生可以获得进士。
自北宋开宝六年(973年)起,省试之后增加殿试,只有殿试的录取者才能称为进士。宋初的殿试与省试一样都是淘汰性考试,每次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考生在殿试时名落孙山。引起了不少多次参加殿试被淘汰者的极大不满。
据说有个叫张元的考生,一气之下投奔了西夏,为西夏的元昊出谋划策,多次进犯北宋的边疆。大臣们把这种状况归咎于殿试实施的淘汰制度。为改变这一状况,朝廷于嘉祐二年(1057年)宣布:“进士殿试,皆不黜落”,殿试变为只排定名次而不淘汰考生的考试,所有参加殿试的人都能被录取为进士,成为天子门生,这一制度沿用至科举停废。
明清时期,考生报考之后,身份就从白丁变为童生。童生不是年龄称谓,童生可以是儿童,可以是青壮年,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明朝士大夫称秀才为“老友”,称童生则为“小友”。如果童生考上了秀才,哪怕他只有十几岁,也称为“老友”。如果考不上秀才,哪怕是七八十岁也称之“小友”。清朝有一副对联讽刺老童生:“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不愧书生。”
童生首先需要参加知县主持的县试,合格者参加知府主持的府试,通过之后再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的考生称为秀才。根据明清时期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说法,秀才相当于西方的学士学位。县试、府试和院试合起来称为童试。考生考取秀才,即成为府州县学的学生,因此童试实际上是为官学选拔学生的考试,还不能算做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通过院试后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在京城和各省会城市的贡院举行,由朝廷钦派京官担任主考官。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子、卯、午、酉年举行。每次考试考三场,第一场为八月初八进场,初九开始考试,初十交卷出场;第二场为十一日进场,十二日开始考试,十三日交卷;第三场是十四日进场,十五日开始考试,十六日交卷。至清末有的地方允许考生在十五日当天交卷出场,与家人团聚赏月,共庆中秋佳节。乡试的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西方传教士将举人视为硕士,举人已有任官的资格。
新科举人和历科举人都有资格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即是集中至京城考试的意思。由皇帝任命的主考官负责命题、阅卷与录取。明清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因此又称为“礼部试”、“礼闱”。会试的考试内容、形式与乡试基本相同。明代会试时间为二月初九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每场考试时间都是两天。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认为二月的“天气尚未和暖”,将会试日期改为三月,以后都在丑、辰、未、戌年三月的初九、十二、十五开始考试。因会试在春天举行,又称为“春闱”、“春试”、“春榜”和“杏榜”等。会试的录取者称为贡士。
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明代和清初期是四月初举行殿试。会试时间推迟后,殿试改为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二十五日传胪唱名,公布录取名单。殿试仅为排名考试,新科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明清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三甲进士朝考合格者,录取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的新科进士则授予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西方传教士将进士视为博士。考中进士之后,古代读书人的读书应试生涯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