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考新语】由诺贝尔奖所想到的

2017-10-30 15:01:59

又是诺贝尔奖发布年度获奖信息的日子,这一科学界最为重要的奖项总是引起大家的关注。虽然没有了莫言、没有了屠呦呦,媒体处理得也极其低调,甚至仅仅出现一个奖项加上获奖者的国籍和姓名,其具体成就也没有任何披露,好在网络时代总有热心者会加以点评,才让我们有所获悉。
  关注到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的成就,无疑是再次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是对任何现象的本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发现。这些科学成就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遥远,不仅仅是空间上远在天边,时间上也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另外,研究的对象往往是那么地微小或微弱,直至物质构成的分子、原子、电子或蛋白质,不这样地彻底探究不足以解释世界万物的本质。
  关注到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的成就,很多成果都是我们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或者说不是通常意义上“有用”的研究。比如今年物理学奖的引力波探测、化学奖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医学奖的生物钟机理等研究,很难说这些项目在未来多少年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或社会。当然历史上也有些奖项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比如集成电路的发明,也包括屠呦呦的获奖,但其依然是对于研究对象工作机理的发现或发明,而不是研究对象是否“有用”。
  我们总有个疑问,国家的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科技发展同样为世界瞩目,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已不在话下,高铁航母建设也是所向披靡,但诺贝尔奖项似乎并不眷顾我们。这其实是没有认清“科学”与“技术”的区别,通常表述“科学技术”,或者用“科技”两字加以代表是极其不准确的,久而久之,“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令人分辨不清其中的差异,也使得很多人的认知水平受到限制,诸如我们感受到的诸多发展成就、生活便利,其本质是技术的成果。
  再回到我们的教育,眼前,孩子是否有科学家的天赋并不是问题,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保护他们的天性,保护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兴趣,最好能帮助他们将兴趣发展成特长。但是我们或许很难做到这点,因为孩子一旦进入教育体系,就陷入了统一的评价,就会有标准答案来限定他们的认知,就会有统一规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天性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或许会被磨灭。今年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波谢教授,14岁时竟然是官方认定的失读症患者,设想一下他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教室里,会遇到什么样的情景。我们是否会因此惊觉,这么多年来到底是成就了天才还是扼杀了天才?
  如同科学是充满想象的,在于发现、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教育也是充满想象的,在于鼓励、成就我们的学生,这是所有成人和社会的责任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