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考新语】双一流建设拓宽了高中生升学选择的范围

2017-10-30 15:00:55

上周被刷屏的教育信息都是关于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名单(简称“双一流”),由此激发了诸多有识之士在网上评论的热情,有关于“被评上的高校或学科与没有被评上的高校或学科之间到底谁更强”的争论,也有关于“是否应该再次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的论证等等,那么多人关心和讨论教育的话题,这也是一件好事。
  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700多所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所。这么多的高校不仅满足了每年近千万高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但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社会价值引领是人类社会对高等院校功能的共识,也是全世界高等院校的共同责任,以这样的观点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得不承认与世界上的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四十年来我们不间断地施以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的方式,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点大学建设、九十年代的211大学和985大学建设等,都是希望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大学建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费的缺乏,难以普遍地满足所有大学的办学所需,只能择其重点为之。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国力以及用于大学办学的经费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如果以我国最为知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要比肩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在经费投入方面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遑论其他一般院校了。办教育是要有足够资金作为支撑的,这也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规律之一。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也是思想和创新发源地,人才、思想、行为都应该在最为自由的保护下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重要的保障就是经费,当然还有制度、环境等。经过数十年来持续不断的重点建设,部分高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每年考生对985院校和211院校的踊跃报考就说明了这一点。
  关注到我们的考生、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一般对国内高校的所知也就非常有限的十来所,但是如果请他们列举一下美国的高校,倒是可以报出20多所,且特点各异。这其中既反映了高中缺乏合适的大学指导,更是表明我们重点建设的范围和数量非常有限,难以为社会公众所认知,当然大学发展的同质性问题也是原因之一。从本次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来看,增加了不少新面孔,结合我们熟知的985大学和211大学,知名大学的范围在扩大,而且一流学科的建设推进,也将促使大学往特色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期待,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好大学和好学科会越来越多,我们考生可选择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宽广。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