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考新语】征求志愿的纠结

2017-07-25 16:26:40

上海近几年的高考录取过程中都能遇到这样的情形,在本科普通批次投档录取结束后,总会留下千余个招生计划的空额。这些“不受待见”的招生计划所在的院校包括了一些不知名的公办院校,因为校址地处内地三四线城市或比较偏远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通常不为人所知;此外,其中更多的是民办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学费又比较贵,难以被考生接受。另一方面,与招生计划缺额相对应的,也会有千余名考生没能在同批次被投档录取,这部分考生主要是高考成绩与所报志愿不匹配,不能如愿。随后,在征求志愿阶段,这部分考生有了再一次的选择机会,同时也面临是选择本科院校就读还是选择高职大专院校就读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分析这些进入征求志愿阶段的院校,公办本科院校尽管地处偏僻,或许学校环境和条件不如地处中心城市的高校,但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整齐、学科体系完备,社会声誉和口碑也相当不错,缺陷就是离上海比较远;另一部分高收费的民办院校,所办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语言类、医药卫生类、计算机信息类等专业,所学能为所用,当然学费可能是一大障碍。

如果放弃上述院校的志愿填报,那就只能选择高职大专院校就读了。一般来说,达到本科分数线的考生在参与高职大专录取时有一定的成绩优势,但是除非目标明确、指向清晰,否则人云亦云、容易趋同,那么可选范围不仅是十分有限,而且竞争也会非常激烈,同样会陷入公办和民办、院校和专业、上海和外地的纠结之中,甚至难以如愿。

中国国民教育系列中的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学历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近20年高等教育发展,使得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容易,每年考生中的大部分都有机会接受本科教育、少部分可以接受专科教育,剩下一小部分成绩过低的考生还是不能被高等教育所接受。

由于目前制度设计为一次高考的成绩可同时确定进入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资格,造成的错觉是两者差异不大,实际是层次鲜明、不可跨越,因为每个层次的学历教育都有其自身完整的教育体系,各自有针对特定人群的统一入学考试。如此的制度设计也深刻影响了社会对学生的基本判断,即重视所谓的第一学历。因为每个人的最终学历或学位可以通过持续的、一辈子的努力去达成,但第一学历往往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统一高考所达到的,它具有比较的一致性,可以用来证明你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也是对你当时优秀程度的衡量,以现在的高考录取率看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