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考新语】学业水平的测量标准

2017-12-29 13:53:06

上周末,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文化交流协会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第三届语言测试与评价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英语语言测评新方向研讨会”,探讨语言测评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语言能力标准的制定、语言的教与学及测评间的相互作用、新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给予我们的印象是,英语能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不仅是因为历史上英国、美国的国力强大和文化传播,而且其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如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对语言能力程度的描述成为外语学习的标准体系,还有诸如雅思(IELTS)评分标准等,基于此类标准的教学要求与学习测量有力地促进了英语在全球的推广,打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界限,也使得不同年龄、地域、环境的学习者有了共同的参照依据,事实证明其对语言传播的意义深远。

我们正进行的高考综合改革也提出了类似的学业水平测量标准的问题。与原有模式不同,新高考的总成绩由学生参加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加上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科目中选择)的三个科目等级考成绩构成,因此就提出了这些科目学业水平测量标准的问题。我们以往采用的是选拔性考试方法,即依据考试成绩将所有参加者进行排序,但是水平考试的要求是首先要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标准,比如以化学为例,要确定一个学生高中毕业时对化学学科应该掌握的水平,或者进一步确定其在申请与化学相关的大学专业时应该达到的水平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来自于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可以来自于国民基本素养的要求等,但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依据并得到严格的论证和充分的细化,以便共同遵循。进一步,我们可以结合年龄制定测量标准,确定每个年龄(段)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水平,这样教学就有了依据,学习也有了目标,同样测试也就有了基础,其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

当然,测量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复杂过程。我们对水平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概念或直觉上,所谓的“好”与“不好”难以被量化,它必须经历从概念的形成、界定,到测量指标的选择、论证,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估等多个阶段,其中涉及到的理论与方法对参与者的科学素养与人文背景提出高要求,所以需要有一个相当时期的工作积累。就目前而言,我们以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将学生的学科要求限定在高中的学习范围内,这首先是一个重要突破;随后,我们将研究制定高中分学科的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使得教与学的过程与测量要求相结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